打印

收购澳洲“霍克大楼”使我懂得如何在澳洲做重要投资(上)

2014年09月26日  来源:金凯平着《中国人在澳洲做地主》

 

我撿到了墨爾本中心商業樓

1996年4月9日晚上,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,穿透祥和宁静的黑夜,与CD机里柔和的音乐节拍掺杂在一起,显得格外不和谐。

熟悉的号码——是Mark,地产界的一位朋友。

我的心一阵收紧,快速地估量着电话那端即将传来的消息究竟是好是坏。

“David,你交给我的任务,我完成了,希望你能满意。我帮你找到了澳洲总工会大楼,这栋楼位于墨尔本市中心的La Trobe街,占地1600平方米,建筑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。”

Mark一口气介绍下来。听着他兴奋的语气,我收紧的心也被感染了,着实兴奋起来。但旋即又冷静了:“那价格大概是多少?”

“1989年有人曾出价1980万澳元要买这幢大楼,但房主并没有出手,因为他想卖2500万澳元。……”

我刚燃起的兴奋,马上被这个“天价”浇熄了。心里暗自叫苦,“Mark呀,你跟我合作过多次了,怎么会不清楚我的经济状况,这栋楼的价位根本不在我的承受范围之内啊!”

“David,你不用着急,听我把话说完。现在这栋楼的要价只是800万澳元,比1992年有人要买时出的价钱的零头还少!”

我这岂不是拣到“金元宝”了?

那个时候我已经恶补了一些地产常识,对价格、地段什么的也基本上算是心中有数了。就我当时的判断,我觉得在这种黄金地段,八百万并不算贵。我动心了。

与Mark约好次日上午10点就去实地看楼。

这个晚上注定是不眠之夜。

我紧锁着双眉,在几尺见方的阳台上来回踱步。时而望向栏杆外那轻柔如缎的海平面,时而低头沉思。一轮弯月洒下清辉许许,在昏暗的海平面上映下几缕银光,偶尔被细微的海浪掀起阵阵涟漪,尽管微弱,却激荡着我心里的不安。

CD机里传来的轻音乐使得夜越发的空灵静谧,《Sunny Bay》(阳光海岸)——我历来喜欢的音乐类型,希望能带来思绪的一丝澄明。

Mark说的总工会大楼,情况会是如何呢? 大楼售价突然降低1千万,这当中是否另有蹊跷呢?

我将这几日的想法在脑海里清晰地整理一番。

回想起前两日与Mark的通话,他告诉了我一个消息:停滞了五年的澳洲商业地产如今正是在最低谷,但很有可能在1-2年内恢复。结论是:看涨!

按我的经验,趁低吸纳,赶紧进吧!

这个消息无疑是一记强心针,促成了我下定决心进军地产。

此时,商业楼宇成为我再度进军地产业的第一目标。

我寻找地产项目的条件很苛刻:第一,位置要好;第二,地要大;第三,价钱要好。

当我把这样的条件与精挑细选出的数十家地产代理沟通时,几乎所有人都摇头:办不到!办不到!地大位置又好的,价钱就不能好!

我回答说,只要你想做这笔生意,你就能办到!

十几家地产代理的断然拒绝,说实话,我心里底气已是减少了几分。澳洲总工会大楼的出现,于我而言,是一个很大的希望,一个改变我人生的机会。我期待着第二天的实地考察。

4月10日下午3点,Mark陪我去现场。我到实地一看,发现大楼非常陈旧,里面的设施也该换了。可能正因为如此,出租率很低,还不到一半的租户。不过,这幢大楼的位置倒是很好。

墨尔本市中心不是很大,有五条横街,九条竖街,每条横街或每条竖街之间都是等距的,大约为200米。

霍克大楼的位置在哪里?它在市中心最外围的第五条横街—La Trobe街上。这条街道因为当时并不繁华,所以不被看好。但我相信墨尔本的CBD区还在迅速发展中,五年后,一定会变得很繁华。

不出所料,不久后,霍克大楼的正对面建起了墨尔本最大的购物中心——墨尔本中央商厦(Melbourne Centre);在地下,是中央火车站。霍克大楼成了墨尔本中心轴上的商业楼。

4月11日,我打电话另外委托了房地产工程公司和地产估价公司进行评估,评估费用就花了2万澳元。七天后,得到的信息越发叫我吃惊。工程评估报告与市值评估报告都显示:这栋楼的工程架构稳固,市场价值有上升趋势。

但是,为什么这栋楼跌了这么多?我得找出原因,要不然也不能买;

第一,这几年,墨尔本的商业楼宇正处于低潮;

第二,有人说,这幢大楼的风水不好,几乎是所有的租户自从进驻这个大楼之后生意就没好过,结果都撤走了;

第三,大楼维护欠佳,空调系统、卫生、消防及办公设备、以及装修灯饰等都严重老化;

第四,租户只有一半;

第五,犹太老头年纪大了,无力经营。儿子在地产方面又比较欠缺,无能力打理。

这似乎是上天给我的一个机会,而且我也已经做好了迎接这个机会的充分准备。

我决定买。

至于上述几条原因,我可以归结为一条:大楼维护和管理不好。市场处在低谷阶段,应该是投资的最佳时机。

我相信,如果我在买下来后全部更新设施,租客就会不请自来的。

华人朋友们听到我这样说都很吃惊,他们认为我肯定是疯了,说我这是明摆着往火坑里跳!买下这栋风水不好的楼,我以前赚的老本都会给赔了进去。

可我相信我的眼光是不会错的。澳洲地产业和中国地产业最为不同的是,澳洲的土地是私有的,地产项目都是和所占的土地一起出售的,拥有了房子,也就拥有了房子下面的土地。而土地是稀缺的资源,不可再生的资源,是在不断地增值的。这幢大楼下面的土地就值1500多万,将来我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。眼光就是金钱,观念就是财富。
中国人的智慧PK犹太人的精明

我立即通知Mark,要求和房主直接面谈。

1996年5月9日下午5点,我准时到了澳洲最富的一个区。

房主是个犹太老头,住在墨尔本最昂贵的富人区Toorak,高门深院,我估计那块地至少有2000平方米!绿树中隐约可见一幢大房子的尖屋顶。铁门自动拉开,我和Mark把车子开进去,弯弯的路,穿过几棵棕榈树,又绕过一个喷水池,才来到住宅前。那是一幢又高又大的老式洋房,有些地方只有一层,有些地方却又是两层,建得非常考究。

一男一女两个仆人已经在门口等候,为我们拉开门。

进去之后,光线就暗了下来,有一点阴森森的感觉。过了一会儿,我看到挂在墙上的巨幅油画,和客厅里摆着的几件古董花瓶。在幽暗的光影中,勉强可以看见陷在沙发中的一个十分瘦小的老人,他手里拿着一只雪茄,脸背着光,看不清他的脸。他的儿子倒是生得十分高大,规规矩矩地站在他的身边,像是随时等候父亲的吩咐。这样的景象,简直太像黑帮片《教父》中的某个镜头了。

说老实话,我有点紧张。也许是因为这气氛,有点诡秘,甚至恐怖。

为驱赶这诡秘的气氛,我抛出一个轻松有趣的话题:“人人都说犹太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生意人,能告诉我在澳洲,有多少土地掌握在犹太人手中吗?”

犹太老头说:“一半。”他嗓音沙哑,音速缓慢,而且拖着非常重的口音。

我惊讶了:“为什么会这样呢?我是说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土地掌握在犹太人手中呢?”

犹太老头看了我一眼,眼睛突然射出犀利的光来:“犹太人喜欢土地,这已经深深地植根在我们的血液中了……从小,父辈就教导我们,要囤积土地,只要有钱,就要买土地……”

我听得很认真。

犹太老头突然停下来,又看了我一眼:“中国人很聪明……你……来了多少年了?”

我说:“八年。”

当犹太老头听到八年这个字眼时,突然紧张了一下:“八年?你……有钱吗?”

我知道犹太老头在怀疑我的购买能力,我肯定地说:“当然。”

犹太老头似乎还是不信:“你是怎么来的?是坐船吗?”

我有些不高兴,于是也严肃起来:“不!我是坐飞机来的。我不是难民……”

他又问:“才八年……你是怎么赚的钱?开个玩笑,你是否卖白粉赚来的钱?”

“什么是白粉?”我反问他。

犹太老头不再说什么了。

我又说:“我是靠白大衣赚钱的。Mark了解我。”

Mark马上接过去,“金先生是开中医诊所的,他是我见过的最精明,最有智慧的中国人。他很能干,信誉也很好,银行绝对没有问题……”

犹太人突然打断Mark,对我说:“今天,是你和我谈价钱。但是,所有的内容我儿子也要同意才行,因为我的钱最后是要给我儿子的,所以他得在场,你同意吗?”

我说我同意。

我一点也没有想到,和房主的谈判是那么艰巨,花了2个月的时间都没有谈下来。为什么?因为老房东是一个犹太人,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做生意最精明的,和他们做生意,是很难占便宜的。

不过,我是中国人,中国人也很精明。

我要用我中国人的精明来PK犹太人的精明。

我的第一个目标是,不能应他的800万。中国人相信商人出价钱都是有水分的,你出800万我就还500万。最后可能只花600万就能拿下来。

现在想起来我还的价确实是“黑”了点,这一斧头就砍下来200万!200万能买多少房子啊?!我的第一个房子是12万5,第二个房子是26万,后来买了块很大的地也不过是100万;可我现在,一斧头就砍下来200万!

说老实话,我那时在澳洲地产业涉世未深,还不知道那里的房主报价一般是没什么水分的。

我坚持按中国人的方式和他谈。

他可能也是第一次遇到像我这样的买主——怎么这么不讲道理啊!

在和犹太老人马拉松式的谈判过程中,我又摸清了他的两个底细:

一,我几乎是唯一对他的楼感兴趣的买主;

二,他必须尽快出手这幢楼。

为什么我几乎是唯一对他的楼感兴趣的买主呢?第一个原因是,当时墨尔本的商业楼市很不好,在谷底,很少有人愿意投资这么多的钱在商业楼上;第二个原因是,犹太人的原则是只买不卖,一般每个犹太人都有很多房子,就那么捏在手里,老子留给儿子,儿子再留给儿子的儿子,所以犹太人卖楼要是让犹太人社区知道了就丢人了,他只能悄悄地卖。

至于他为什么要卖,是因为他老了,已经八十多岁,背早就驼了,腿也有毛病,而且老眼昏花,没有精力管理这栋楼了。本来,楼是留给儿子的,可是他这个在澳洲长大的儿子对地产根本不感兴趣。儿子喜欢拍电影,把楼留给儿子也会给他卖掉拍电影的。与其让一个根本不懂地产的儿子将来瞎卖,还不如趁着脑筋还没坏前自己把它卖了。

知道了这些底细后,我就从容了,在谈判的时候也沉得住气了。

我相信,会出现有利于我的价格和成交方式出现的那一天。

我在谈判购买这幢大楼的过程中,消息传了出去。刚好有一个中国某地的领导来访,他知道我的一些情况,就以长者身份对我说:“金凯平呀,不要太急功近利,你要量力而行,其实,你的实力大家是清楚的!”

我听明白了,他的言下之意是:你是买不起的,不要整天做买房子买大楼的大头梦了。

我一笑置之。我偏偏是一个爱做大头梦的人。怎么办呢?

终于,犹太父子让步了。

在第三个月漫长的谈判中,我们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:550万澳元。

本来,犹太父子还不打算接受550万的价格;而我,说句实话,我也根本拿不出550万。我当时只有100万的现金,还可以从银行贷到300万,还有150万的缺口。按说,这是我的一个劣势。可我灵机一动,把劣势变成了优势,也促使犹太父子接受了这个价格。

我问犹太老头:“你是马上就要现金呢还是不急着拿?”

他狐疑地问:“你是什么意思?”

我说:“我有一个方案,我先付你100万现金,作为首付款;然后,正式成交时我的银行贷款就到位了,是300万;这样,还有150万的缺口,算是我借你的,我保证在两年之内还清,到时若还不清,这100万首付归你,楼也仍然属于你。至于利息么,我们按黑市贷款利息算……”

犹太父子立刻同意了。

这是个双赢方案;我在钱不够的情况下买到了房子;而他们,则相当于是在卖了房子的同时又做了一笔高利贷生意。高利贷是犹太人十分擅长的。欧洲历史上,犹太人的高利贷曾经辉煌一时,令欧洲人又爱又恨。

我反正也是要借款,只是多付2%的利息。我有点喜欢上犹太人的高利贷了。

1996年7月6日,我在买房合同上签下了“金凯平”三个字。

我就这样成功买下了澳洲总工会大楼!
霍克大楼的“新主人”

我把澳洲总工会大楼买下来的时候并不知道它还有个“霍克大楼”的别名,当时是看它位置好,价钱又合理,就买了。买下来之后,就把澳中集团总部搬了进去,并且把这幢大楼更名为“澳中大楼”。从英文上看,这次改名也很巧妙。“霍克大楼”的真实名字是“澳中总工会大楼”,写出来是A.C.T.U Building;而“澳中大楼”写成英文是A.C Building。瞧,只是需要把原来的T和U两个字母拿掉就行了。

后来,我的一位在工党党部工作的朋友告诉了我有关这幢大楼的故事。他说这幢大楼是原澳洲总工会大楼,前总理霍克曾经是澳洲总工会主席,而且就在此办公,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这幢大楼为“霍克大楼”。他一边告诉我这个故事一边感慨地说,想不到,今天你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成了“霍克大楼”的新主人!

我突然意识到,这幢大楼买对了──“霍克大楼”的新主人!多好的一块招牌啊!

我第一次出手便是一记重拳!我买下霍克大楼的消息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人群炸开一样,震惊了大陆新移民群体,也震惊了老华侨社区,甚至也震惊了澳洲主流社会。

那是1996年的7月,我来澳洲刚刚八年多一点。

澳洲唯一的经济金融报纸《金融综述》立即对此作了详尽的报道。这家报纸以振奋的口吻告诉读者:墨尔本商业楼宇市场在低迷了五年之后开始恢复,澳洲总工会大楼于昨日顺利成交,这象征着墨尔本经济的复苏。据专家推断,墨尔本的商业楼宇将会在三年内持续上涨,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……

这家报纸不仅详细介绍了我的背景,还高调宣称:澳洲总工会大楼的易主,是中国大陆新移民进军澳洲地产业的一个漂亮开始,澳洲主流社会应该注意新华人移民的实力了!

个别华人不愿意相信金凯平会在墨尔本市中心买下赫赫有名的“霍克大楼”,可是《金融综述》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的又怎么解释?于是有人说我一直给这家报纸写文章,认识里面的编辑。1997年3月25日,还真有好事者特意去政府有关机构查阅地契,发现房主登记仍然是那个老犹太人,并不是金凯平。这下可有把柄了,到处散布消息,说“金凯平是牛皮大王”。

关于地契的问题,其实是因为当时我的钱还差150万的缺口,跟原房主借了,按黑市贷款给他利息。这又相当于是分期付款,期限两年,所以当时地契上并没换上我的名字。这都是双方协议好了的,而且写进合同,有律师把关,我不怕。两年以后,也就是在1998年,我按期还了那150万,地契就换上了我的名字。(未完待续)

金凯平专栏全集:

金凯平谈澳洲墨尔本房产投资

欢迎读者发邮件至[email protected]提问或发表评论,或是浏览金凯平凤凰博报:http://blog.ifeng.com/1403232.html及新浪博客: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azdcw

 

宏居网络技术(上海)有限公司 © JUWAI LIMITED 2011 - 2025 版权所有   沪ICP备12045782号